绽放在彩云之南的“奇葩”

第21期《湾田集团报》2013-04-19


 
  云南,彩云之南;富源,富有煤炭资源的地方。贵州湾田煤业集团富源矿区就坐落在彩云之南这片美丽迷人的土地上。
  早就听说富源矿区班组建设搞得好。不久前,《湾田集团报》记者一行就煤矿班组建设情况赴富源矿区进行实地采访,通过与一线基层队干零距离接触,所见所闻,都令我们为之感动,也为之震撼。基层班组建设像一朵朵绚丽的奇葩在彩云之南绽放,这里采撷几朵以飨读者。
 
李东平在电脑前

铁骨柔肠李东平
  李东平,湖南新邵人,2008年加入湾田集团,现任阿令德煤矿一井掘一队队长。2011年他所领导的掘进队多个班组被评为 优胜班组 ,他本人也被评为 优秀队干 。
  掘一队是一支由一百多名云南籍员工为主体组建成的一线矿工队伍。这支队伍中的绝大多数员工文化水平低、家庭负担重、生产技术技能差。由于长期在传统农耕经济中繁衍生息,对煤矿规模化的生产与现代企业管理还很生疏,缺乏团队意识和纪律约束概念。有时候,想上班就来一天,不想上班就随意而去。加之不同地域文化和观念习惯的影响,使他们对外来投资者及湖南籍管理人员心存疑虑。要带好这样一支队伍,让李东平这个在困难面前从不皱眉的铮铮汉子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听阿一井矿领导介绍,李东平这个队是全矿先进班组最多的一个队,李东平也是和云南兄弟相处得最融洽的队干部。带着湖南籍干部如何做好文化融合、抓好班组建设的话题,我们在阿令德一井采访了李东平。李东平给我们总结了一句话: 交心、交友、教技能 。
  用心相交,以诚相待,热情主动地与云南籍员工进行交流,并获得他们的信任,这是李东平到队里后给自己定下的第一桩事。在湾田进入云南的初期,云南兄弟开始对湖南人来此办矿心存疑虑,认为湖南人对他们本地人会另眼相看,会看不起他们、歧视他们。为此,李东平经常利用工闲时间或休息日找他们谈心、交心。他对队里每个员工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始终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员工,尽量为他们排忧解难。只要员工有困难的事,他都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去解决。自己能解决的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他都会亲自带着他们去找领导。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他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如队里有些云南籍员工到矿里报销费用或领工资时,因不熟悉程序或不认识领导,也不知去哪儿找。有些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只要他看见这些情况,他就会带着他们一个一个部门地办理手续。如果有时领导不在没法签字,他会要云南兄弟把单据留给他,等领导回来后他亲自找领导去签好字后再把单据送到他们手里。正是凭着一颗真诚的心,不管大事小事都体现出一份关怀与一份浓情,李东平赢得了云南员工的肯定与认可。
  凡是和李东平接触交往过的人都知道他善交朋友。他在队里上班时间是队长,下班后他和云南兄弟是很好的朋友。云南兄弟都热情好客,员工谁家有点喜事都会请他到家相聚,他也只要有时间总是如约而至。闲暇时他也经常邀请一些云南兄弟到自己家中一起畅饮几杯。说起饮酒,李东平还有一段趣事。那是刚来云南的时候,一次下班后几个云南兄弟要请他相聚小饮,他们认为湖南的队干是不会和他们一起举杯的,没想到李队长不仅来了,而且和他们一见如故,像朋友一样开怀畅饮。云南兄弟饮酒的豪爽是众所周知的,但他们没想到这位初到云南的湖南汉子同样豪爽,像一家人一样亲密无间,像挚友一样无话不谈。为了给云南兄弟初次见面一个好印象,他竟不惜自己的身体,一醉方休。在回家的路上几次想吐,最后因坚持不住一头倒在路旁就睡着了,害得家人和那帮一起喝酒的云南兄弟们到处找人。几个小时后才在路旁一栋房子的墙根下找到他。这件事后,云南兄弟都把他当成真正的朋友,更佩服他的坦荡和豪爽。
  阿令德一号井的井下地质结构复杂,工作条件较差。过去煤矿的开采基本是原始的手工操作,靠肩扛背篓背。湾田接收后,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技术改造,机械化的程度有了很大提高。这对原来一直靠手工作业为主且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云南籍员工来说,也真有点为难。针对这种情况,李东平一方面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工程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另一方面组织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和安全生产、机械操作技能方面的知识,帮助提高当地员工的综合素质。在井下生产一线现场实际操作中,不管是支架,还是喷浆锚网,或是放炮打眼,或是使用装载设备,他总是耐心细致手把手地教队里的每一个员工,不厌其烦,直到把他们教会为止,很快使他们从生疏的门外汉变成熟练的操作者。
  李东平的 交心、交友、教技能 ,不仅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团队,也起到了稳定队伍的作用。员工们说,李队长不仅把我们当成朋友,还教我们学文化、学技术,文化知识多了,技能也提高了,收入也跟着增加了,我们就愿意跟着这样的领导干。现在在阿令德一井不管是农忙时节还是一些劳力缺乏的时期,掘一队的队伍最稳定,保持的出勤率最高。李东平所领导的这支掘进队,被阿令德一井喻为是一支 能打硬仗、善打硬仗,关键时刻冲得上、顶得住的优秀团队 。
 
陈德飞(左)与工友在一起

湾田人太好了,我愿意为你们做事
  陈德飞,云南富源县墨红镇吉克村人,现任阿令德一号井采一队队长。2011年他所领导的采煤队多个班组被评为 优胜班组 ,他本人也被评为 劳动模范 受到富源矿区表彰。
  陈德飞所在的采一队,其员工全部是云南本地人,并且大部分人是他一个一个从周边村寨找来的。由于阿一井的地质构造复杂,又是开采了近二十年的老矿井,井下现场环境非常恶劣。工作面底板松软,这个班打的棚子,等到下个班就会东倒西歪,他们只能一个柱子顶着一个柱子,再用钢丝绳连接,再加上工作面45度左右的坡度,顶板的缝隙淋水又非常大,即便是穿着雨衣上班,从里到外的衣服都得湿透,水鞋里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倒一次水。通常他们都要带着一两套干衣服在工作的中途换穿。面对如此的艰苦环境,在工效降低、收入减少的情况下,陈德飞每天和队友们同进同出,哪里有问题,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他就坚守在哪里。公司规定,正职队干每个月井下带班23个,他每个月都在30个以上。他的模范带头作用深深地感染了他身边的员工。要是在过去,只要碰到条件艰苦的工作面,手下的员工都纷纷离去,跑到工作条件好,收入高的矿井去干活了。而陈德飞所领导的这支队伍,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生产效率低,影响队里员工的个人收入的时候,仍保证了较高的出勤率。员工还是和原来条件好时一样出勤,没有人叫苦,也没有人讨价还价。用队里员工们的话说, 他总是把危险和困难留给自己,他的口袋里有多少钱,弟兄们口袋里就有多少钱,跟着他干我们心里踏实。
  在一号井,提起陈德飞谁都会竖起拇指夸奖。他不仅在生产中是一员虎将,在平时的生活中他还是一个融合湾田文化的使者。他对湾田入云南投资表示极大的支持和理解,有着与旁人大不一般的感悟。每当有些云南兄弟对湖南籍干部或员工有些不理解或误会时,他总是在中间协调和做说服解释工作。他还经常主动找湖南籍的干部和员工交心、交朋友,经常邀请湖南籍的员工去他家做客。他自己也是个热心肠,不管是队里的员工还是矿里的湖南籍员工,只要有事求助于他,他总是热心相助,从不推诿。他把湖南籍干部员工当朋友,湖南籍干部员工也把他当成自己的兄弟。陈德飞认为湾田的事业也是他们的事业,对湾田来此投资,他长怀一颗感恩的心,对自己能在湾田工作,他感到十分自豪。当我们向他问起,在这么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你们为什么还能保持这么高的工作热情和出勤率时,陈德飞豪不犹豫地脱口而出: 因为湾田人太好了,我们愿意为湾田做事。在湾田工作我们做的很开心,也很安心。你们在这里办矿办多久,我们就跟你们干多久 。
  质朴的话语,让我们深深为之感动。
 

谭正好在宣传栏前

村长 谭正好
  谭正好,湖南涟源市人,2009年7月加入湾田集团,现任阿令德煤矿二号井采一队队长。
  谭正好所在的阿令德煤矿二号井采一队,队伍也是以云南籍员工为主体。这个团队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历了一个蜕变的过程,让人刮目相看。
  当谈到他的队伍的班组建设时,谭正好的话匣子就一发不可收,侃侃而谈。在他接手采一队队长时,也经历用工严重不足的危机阶段。特别是去年采十煤层时,工作面的条件很差,顶板压力大,淋水大,煤层厚度仅1米左右,工作时只能坐在地上或躺下作业。条件恶劣,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收入降低,导致队里一部分员工出走外流,劳动力严重不足,严重地影响了生产。面对这样的情况,班组建设怎么开展,对基层队干部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与挑战。制度能规范我们的管理,但要想留住人的话就还得靠企业的凝聚力。凝聚力从哪来?要留住人就要留住心,要留住心就要做员工的贴心人。在工作面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作为队长的谭正好,以身作则,天天坚持下井,与员工们同甘共苦;出井后他便走村串户做家访,到那些离队的员工家中,一家一户地进行走访、谈心。一次不成去两次,两次不成去三次,多的去了五、六次。在他的诚意与苦口婆心的劝导下,一部分离队的员工又回到了采一队上班。在走村串户的同时,谭正好还对员工的家庭困难进行了解和摸底。谁家有困难,他就发动大家进行帮助。队里有人负了伤,他亲自陪送伤员去医院,让大家都能体验到湾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经过不断地努力,采一队现在不仅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且班组建设也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队里设立了 班组安全寄语 班组亲情对话 安全誓言 等宣传栏目,帮助员工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形成了一套具有基层班组特色的安全文化理念。原来出走流失的劳动力又回来了。2011年采一队不仅每月度完成了生产任务,安全工作也得到较大改善。员工们的干劲很足,团队的凝聚力也增强了。现在不要担心员工不来上班了,倒是员工担心没有班上了。
  谭正好走村串户做家访和谈心的工作,不仅加强了与员工的交流,而且也融洽了与员工的关系。阿令德二井所在地的村名叫 上村 ,如今无论是队里的员工还是上村的村民,谭正好走到哪里,都会有人亲切地叫他一声 谭村长 。 
(作者:一冉 隋小蕾 赵梅莲)